阿強是位水電師傅,技術純熟,口碑極佳,手上的案子從不缺,每個月收入穩定落在 6 至 8 萬 之間。雖然沒有結婚,經濟壓力不大,但他卻始終存不下太多錢,帳戶裡的存款僅約 40 萬 左右。
最近,阿強開始迷上 線上博弈,起初只是覺得工作勞累,想試試運氣,小賭怡情。沒想到運氣不錯,連贏了幾次,短時間內就賺了 好幾萬,這讓他興奮不已,開始用 信用卡加值,想要再拼一把。但我們都知道,這樣的故事結局往往不會太美好。
結果呢?贏來的錢全輸光了,甚至還倒賠更多。
不但存款歸零,信用卡債務更是越滾越大,瞬間成了「卡奴」。
他的家人得知後,十分擔心,母親雖然只是個 小吃攤販,收入不高,還是咬牙幫他還了一部分的債務,希望他能徹底回頭。
賺得到錢 ≠ 存得到錢
「阿強年收破百萬,怎麼存款這麼少?」我疑惑地問朋友。
朋友嘆了口氣:「他們這行下班後常去熱炒店喝酒聚會,本來想炒股賺快錢,後來發現線上博弈更刺激,就陷進去了……他今年 46 歲 了,還沒存到幾個錢包。」
其實這樣的例子不罕見,台灣雖然號稱 家庭儲蓄率高,但很多人還是活在「會賺錢,但不會存錢」的狀態。
有些人即便年收入百萬以上,到了 45、50 歲時,帳戶裡卻連 100 萬都拿不出來,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。
問題出在哪裡?
人們對存款有一種 心理門檻,例如 帳戶裡 30 萬,當存款突破 35、40 萬,心態就開始放鬆,覺得這些「多出來」的錢可以拿來揮霍。當存款跌到 30 萬以下,才又開始勒緊褲帶,試圖補回來。這導致了許多人 存錢始終停留在同一個水位,無法真正累積財富。
存到第一桶金後,世界會不一樣
過去在存 第一個百萬、第二個百萬 的過程中,我選擇將它當作 破關遊戲,目標明確,不管別人怎麼想,就是想達成。
📌 便利商店少去,價格高,能去大賣場一次買齊就買齊。
📌 不亂買潮流單品,先專注累積資產。
📌 不與人攀比,專心做好自己的財務規劃。
當存到 100 萬、200 萬 之後,就有足夠的底氣開始投資。有人說:「這年頭 100 萬能幹嘛?買台車就沒了!」的確,現在第一桶金的標準遠超 100 萬,但 存錢的過程比數字更重要。
這是一種歷練。
因為 知道存到第一桶金有多難,我們才會開始珍惜金錢,學會更謹慎地面對消費誘惑。
這也是為什麼 公務員、教師 等行業,雖然收入不一定比技術工種高,但他們的存款往往比較多。因為 工作穩定、消費單純、生活規律,也比較少參與高風險投資或賭博。相較之下,一些年收 7、8 萬/月 的自由業者或技術工,雖然收入可觀,但因為缺乏財務規劃,45 歲時存款還是寥寥無幾。
財富的關鍵:不是收入,而是習慣
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「勇者」——不存錢、不理財、收入高但總是月光,若原生家庭沒有財力支撐,一旦發生意外,生活很可能瞬間崩盤。
其實,投資指數型基金、買保險、購買自住房產,這些事情並不是大學問,但真正困難的是 持之以恆。
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億萬富翁,而是擁有掌控人生的自由。
✔ 不用看老闆臉色,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方式。
✔ 擁有足夠的存款,不怕突發狀況來襲。
✔ 有時間陪伴家人,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
當我們開始 掌控財務,擁有財富的主導權後,即使有能力購買奢侈品,也會變得更理性、更淡定,因為 我們不再是為了買而買,而是有選擇權地購買。
賺錢不難,難的是讓錢留下來。
投資短期獲利不難,難的是 5 年、10 年都能穩定增長。
對於朋友的這位表哥,我衷心建議:不要再借錢給他,因為習慣了「有人幫忙」的人,最後你不借,反而會被認為是 無情的親戚。
人生的選擇,沒有人能幫我們決定,但我們能決定 是否要過上更自由、更踏實的生活。